3 min read

中国半导体战略转移:AI芯片市场的“中国制造”浪潮来袭

中国半导体战略转移:AI芯片市场的“中国制造”浪潮来袭

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重塑后,正将同样的策略应用于半导体领域,这预示着对英伟达(Nvidia)、美国科技股及大宗商品市场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

英伟达的增长故事建立在其在AI训练芯片领域的统治地位和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之上。尽管来自微软、Meta和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的需求仍是其增长支柱,但中国这一曾是英伟达最大的终端市场之一的地区正在萎缩。监管限制了英伟达芯片的销售,即使前总统特朗普曾短暂允许其H20处理器出口,中国方面也因安全顾虑建议企业不要购买。这清晰地表明,中国企业正被引导向内发展,自主研发和购买本土处理器。这对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先前计入英伟达增长预期的“中国溢价”正面临风险,中国订单的任何放缓都可能导致英伟达当前估值下的扩张过度,从而增加这只华尔街重要股票的波动性。

正如比亚迪(BYD)以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冲击特斯拉一样,中国芯片制造商正竞相提供更便宜的AI硬件。阿里巴巴承诺在三年内投入530亿美元用于AI和云计算,并推出了专为推理任务设计的芯片。寒武纪(Cambricon)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其思源590芯片上一季度营收达到2.47亿美元,市值超过870亿美元。上海初创公司MetaX正准备量产一款H20替代品,以更大的内存换取效率。华为则在构建结合其昇腾芯片的大规模计算系统。虽然这些芯片在尖端训练方面可能无法与英伟达的Blackwell系列匹敌,但对于占AI工作负载大部分的推理任务而言,它们已足够满足需求。这正是比亚迪对抗特斯拉的方式:不以创新领先,而是以可负担性和快速规模化取胜。

这场半导体竞争不仅是科技故事,更是一场触及股票、大宗商品和货币的宏观叙事。中国已证明其能迅速改变一个行业。在电动汽车领域,西方企业低估了低成本制造、补贴和激进出口策略在改变竞争格局方面的作用。如今,同样的动态正发生在半导体行业,且风险更高。芯片是AI、云计算和下一代全球生产力增长的基石。英伟达仍是领导者,但其领导地位正面临挑战。那些仅押注美国主导地位的投资者应认识到,中国可能像在电动汽车领域一样,颠覆力量平衡。AI繁荣将持续,但领导权和利润集中度可能不如今日。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