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歌喉预示父爱担当,歌唱能力与育雏行为强相关

一项发表于《BMC Evolutionary Biology》期刊的研究,通过对普通夜莺(Luscinia megarhynchos)的行为观察与分析,揭示了歌唱能力与雄性父爱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研究发现,那些拥有更复杂、更多样化歌声的雄性夜莺,在雌性孵卵期间及雏鸟孵化后,表现出更高的育雏投入度。
具体而言,歌唱能力强的雄性夜莺在配偶产卵后,能够更频繁地探访巢穴,平均每小时约16次,为雏鸟提供食物。这种高频的喂食行为是衡量其父爱投入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指出,在占鸟类群体80%的双亲共同育雏的物种中,雌性选择具有优良基因和理想行为特征的雄性作为配偶至关重要。
夜莺的歌唱被视为一种信号,其曲目库庞大,包含约180种不同的曲调,涵盖了蜂鸣、哨声和颤音等多种元素。这种歌唱上的“花哨”表现,被解释为雄性向雌性传递其可靠性的信号,承诺在共同承担抚养后代的责任时不会“临阵脱逃”。这表明,在夜莺的繁殖选择中,歌唱的复杂性是评估雄性作为父亲潜力的关键行为线索。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鸟类繁殖策略和信号传递机制的理解,也为研究亲代投资与性选择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歌唱的复杂性作为一种可观察的、高成本的信号,能够有效过滤掉那些可能在育雏过程中表现不佳的雄性,从而提高后代的生存率。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