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微时序差异:揭示摇摆爵士乐‘摇摆感’的科学密码

微时序差异:揭示摇摆爵士乐‘摇摆感’的科学密码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力学与自组织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Theo Geisel及其团队,通过一项创新实验,揭示了摇摆爵士乐(Swing Jazz)中“摇摆感”的奥秘。研究表明,这种令人愉悦的节奏感并非仅仅由音乐家在第一拍和第二拍之间固定的时值比例(swing ratio)决定,而是源于演奏者在下拍(downbeat)上与节奏组之间微妙的35毫秒时序延迟。

该研究通过数字化处理爵士乐曲,对比了完全同步、下拍延迟和全节奏延迟三种版本。实验结果显示,听众,尤其是专业音乐家,更偏好那些在下拍上存在微小延迟的版本,即使他们难以明确指出这种延迟是为何物。这表明,大脑能够感知并偏好这种人耳在意识层面难以识别的精细时间差异。

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Nina Kraus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发现。她指出,人类听觉系统在处理时间精度方面远超视觉系统,能够区分低至10微秒的差异,这远超摇摆爵士乐中的35毫秒延迟。这种能力在人类语言的语音识别中尤为关键,如区分“b”和“p”等音素。 Kraus认为,大脑对这些微小时间差异的感知和学习是潜意识的,通过复杂的神经通路实现,音乐正是激活这些听觉和认知系统的“奖赏”。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摇摆爵士乐为何能引发听众的共鸣,更揭示了人类听觉感知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表明,音乐的魅力在于对我们潜意识的精妙调动,以及大脑在处理预期与意外之间的微妙互动。尽管科学解析了其机制,但并未削减音乐的魔力,反而可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欣赏。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