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天文数据声化:从视觉宇宙到听觉星辰的跨界探索

天文数据声化:从视觉宇宙到听觉星辰的跨界探索

2016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展望公园,一场名为“哈勃康塔塔”的活动将现场数千名观众带入了虚拟现实体验。观众通过简易的纸板头显,沉浸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壮丽星系360度全景中,同时伴随着与画面完美契合的宏伟古典音乐。此次活动由作曲家Paola Prestini主导,她擅长将数据“绘制”成声音,为观众营造出悬浮于太空、俯瞰地球并穿越猎户座星云的沉浸式感受。

天文声化(Astronomical Sonification)这一新兴领域正迅速发展,它将天文学数据,如轨道路径和恒星亮度,转化为可听的音乐。这不仅是对宇宙现象的创新演绎,更是对科学传播方式的深刻革新。例如,天体物理学家Matt Russo便将TRAPPIST-1星系中七颗行星的轨道数据转化为音符,创造出独特的“轨道频率”,让人们得以“听见”遥远星系的律动与和声。

声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将数据映射为声音,这种映射可以是象征性的(如“哈勃康塔塔”),也可以是直接的数据转换。Matt Russo的TRAPPIST-1作品便是后者,通过计算行星的轨道频率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音符,甚至为邻近行星的交会加入了鼓点。这种方法不仅在艺术上令人愉悦,更重要的是,它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感知宇宙的新途径,让他们也能通过声音理解深邃的太空。

声化领域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作曲家和科学家们在规则制定上拥有较大的自由度。然而,其潜在价值已日益凸显。除了增强科学数据的可达性,声化还有可能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标准的建立,声化有望成为天文学研究和公众科普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进一步拓展人类理解宇宙的感官边界。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