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新挑战:数据中心崛起与干旱地区供需失衡下的战略审视
美国水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关注度远低于其他基础设施领域,联邦政府在水利方面的年度预算仅为11亿美元,远不及公路或能源部门。尽管水在美国普遍充裕且廉价,但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干旱的西南部地区,以及数据中心等高耗水产业的扩张,正引发对水资源可获得性的担忧。数据中心不仅消耗大量电力,其冷却系统每日可消耗数百万加仑的水,这正成为新的关注点。
从水循环和利用的宏观视角来看,美国每日接收约5万亿加仑的降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回归大气,其余则流入海洋或被储存。目前,美国日均总用水量约为3220亿加仑,其中74%来自地表水源,26%来自地下含水层。区分“消耗性”与“非消耗性”用水至关重要:消耗性用水指水在过程中被利用、蒸发或不再以液体形式存在;非消耗性用水指水在使用后仍可继续以液体形式使用,尽管可能温度升高或含有杂质。
细究用水结构,发电厂(特别是热电厂)是最大的用水户,占总用水量的41%,但主要为非消耗性冷却用水。其次是农业灌溉,占37%,其中超过60%为消耗性用水,且部分非消耗性灌溉用水可能因地质流动性而难以再利用。公共事业供水(家庭和商业)占12%,工业用水占4.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据中心日均用水量(约6600万加仑)看似巨大,但相较于农业或工业用水,其占比并不突出,且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远高于农业用水。然而,随着AI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用水量预计将翻倍增长,对区域水资源构成潜在压力。
从地理分布看,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等州是用水大户,这与灌溉面积、热电厂冷却需求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西部干旱地区,灌溉用水量占当地降水量的比例显著升高,地下水抽取速度快于补给速度,导致含水层枯竭问题日益严峻。总体而言,美国总用水量自1980年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但地下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却在上升。理解水资源利用需谨慎区分消耗与非消耗,避免对数据产生误读。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