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科技叙事失焦,品牌推广喧宾夺主
2025年亚马逊Prime电影《世界大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科技驱动的叙事,试图重新诠释经典科幻IP。影片聚焦国内恐怖分析师William Radford,在女儿和国家面临数据吞噬型外星赛博格威胁时,展开一场跨越线上线下、充满技术挑战的营救行动。该片大胆采用纯粹的线上通话和监控视角拍摄,将Microsoft Teams等现代通讯工具融入叙事,旨在探讨人类连接的重要性,但其执行效果引发广泛争议,烂番茄新鲜度一度跌至0%,后回升至3%,凸显了其在内容创新与观众接受度之间的张力。
影片在技术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如卫星失效后部分关键通讯与服务(Starlink、X平台、亚马逊购物)的奇迹般存续,以及政府监控软件Guardian被用于入侵特斯拉等情节,暴露出其作为一部科技题材电影的硬伤。更令人关注的是,影片将叙事焦点集中于政府监控的负面影响,却对科技巨头在数据收集和隐私问题上的角色选择性忽视,甚至将亚马逊、微软等品牌巧妙植入,暗示其在混乱局面中的“救世主”地位。这种叙事倾向,尤其是在外星入侵的根本原因——一项名为Goliath的政府秘密数据窃取项目——被揭示后,使得影片在批判政府监控的同时,无意中为科技品牌进行了变相宣传,削弱了其本应传递的关于人类连接的深刻信息,更像是一场近90分钟的品牌推广活动,而非引人深思的科幻作品。
‘War of the Worlds’ Isn’t Just Bad. It’s Also Shameless Tech Propaganda
By making Big Tech the hero in a movie about government surveillance, the dismally rated remake feels more like an ad for Amazon than anything else.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