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人类感知“错觉人脸”存在性别偏见,多倾向于男性

人类感知“错觉人脸”存在性别偏见,多倾向于男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在无生命物体上感知到人脸,这一现象被称为“面孔错觉”(face pareidolia)。近期一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苏珊·沃德尔等人进行,深入探讨了人类对这些错觉人脸的性别感知。

研究团队收集了大量包含错觉人脸的图像,并邀请了近四千名志愿者参与测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能够轻易地为这些错觉人脸赋予年龄、性别和情绪等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无论受试者自身性别如何,都普遍存在一种强烈的性别偏见,倾向于将错觉人脸识别为男性,其频率是识别为女性的四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感知偏见并非源于物体本身的颜色或形状,而是大脑社会感知系统的内在运作模式。当大脑在识别模糊或不完整的人脸信息时,会优先将其归类为男性,因为识别女性需要更多特定的细节信息(如睫毛、发型等)。这种机制可能与人类作为社会性灵长类动物,为了最大化识别潜在社会信号而进化出的“宁可错判,不可漏判”的生存策略有关。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