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击事件暴露社交媒体信息生态乱象:从“流量收割”到官方失误

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右翼网红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一次校园活动中遭遇枪击。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迅速被各类“流量收割”和“博眼球”的内容占据。柯克作为一名活跃在大学校园的公众人物,其“辩论”式活动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此次事件的传播过程暴露了信息生态的深层问题。
从普通用户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纷纷涌入TikTok等平台,以新闻播报或反应视频的形式制造内容,其中不乏 inaccuracies 和哗众取宠的表演。一位在场博主在混乱中拍摄自拍视频,高喊“枪响了”并呼吁订阅,随后又删除视频并道歉,这种行为折射出在危机时刻,个人流量诉求的扭曲。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高级官员在信息发布上的失误。首先传出柯克死亡消息的竟是当地记者引用了犹他州众议院议长迈克·舒尔茨的说法,随后前总统特朗普也在其社交平台发布了柯克“已死”的消息。紧接着,FBI局长卡什·帕特尔(Kash Patel)在X平台上宣布嫌犯已被逮捕,但当地官员随后澄清搜捕仍在进行,并表示仅有一名“嫌疑人”在接受讯问。帕特尔的声明随后被修正,称该“嫌疑人”已被释放。这显示出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官方信息发布的协调性与准确性面临严峻挑战。
这种信息混乱的背后,是官员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欲”可能压倒了审慎的信息核查。被解雇的FBI官员在诉讼中指出,帕特尔和丹·邦吉诺(Dan Bongino)被指控指示下属发布更多“FBI的胜利”信息,认为这种对社交媒体内容的过度关注可能危及调查的严谨性。而白宫则利用此次事件制作视频,将柯克的遇袭归咎于“激进左翼”,并承诺追究资助政治暴力的组织。
在官方信息混乱、社交媒体内容机器持续运转的背景下,枪击事件的画面、阴谋论以及普通民众的“专业”评论充斥网络。这反映了一个时代特征:任何事物,无论多么负面或虚假,都可能被货币化。此次事件的“新颖”之处不在于人们在突发事件中拿出手机,而在于谁在煽风点火,谁在污染信息源,以及他们在下一次类似事件中会制造出怎样的内容。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