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逐利本能驱动区块链战略:自有链与多链选择的商业逻辑
Stripe与Circle宣布计划推出自有的Layer 1区块链,此举引发了关于为何不选择Layer 2方案的讨论。分析认为,企业选择垂直整合,即建立自有链,是为了最大化利润和控制权。
这种策略使得稳定币发行方能够掌控关键的金融基础设施,从而在日益增长的全球金融科技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捕获技术创造的大部分价值。然而,新链的建立并不直接贡献于以太坊的数据可用性费用,对ETH持有者而言价值有限。
同样,Phantom钱包团队在集成Hyperliquid衍生品交易平台时,也面临了类似的“链对齐”质疑,而非选择Solana生态内的DEX。尽管社群中存在链本位主义的观点,但从商业逻辑出发,选择最优的技术和平台是关键。Phantom CEO Brandon Millman指出,Hyperliquid在价格、执行和流动性方面表现远超Solana上的竞品,为用户提供了显著优势,其近30天3710亿美元的交易量远超Solana两大衍生品DEX的总和。
多数应用开发者采取多链策略,是因为这符合商业利益最大化原则。例如Aave已部署至约15条链。然而,当多链策略在某些Layer 2(如Soneium、Celo、Linea、ZKsync和Scroll)上证明无利可图时,企业会果断放弃,这印证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原理:商业行为的驱动力源于自身利益,而非慈善或文化忠诚。
Corporations don’t care about your blockchain
Phantom picked HyperLiquid over Solana perp DEXs, and Stripe, Circle rejected L2s for their own full stack chains.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