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inopepla “候鸟式繁殖”行为揭示气候适应新策略

一项发表在《The Auk》期刊上的研究,通过GPS追踪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Phainopepla(丝尾鵯)一种独特的繁殖行为。研究显示,这种黑色的鸣禽并非遵循传统候鸟模式,而可能采取“候鸟式繁殖”(itinerant breeding)策略。
具体而言,Phainopepla在春季会迁徙至西南部沙漠地区进行首次繁殖,随后在夏季再次迁徙至加州沿海林地进行第二次繁殖。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对候鸟繁殖模式的认知,表明部分鸟类能够灵活地在截然不同的生境中完成两次繁殖周期。
研究人员通过追踪发现,同一批Phainopepla个体在完成沙漠地区的繁殖后,会迁徙至沿海林地并在此度过夏季,期间进行繁殖活动。基因分析表明,这些在不同地区繁殖的种群在基因上高度相似,同属于一个基因库,进一步佐证了其繁殖行为的一致性。
进化生物学家Daniel Baldassarre指出,这种“候鸟式繁殖”行为可能是一种对不确定食物来源的适应。当某一地区的食物供应消失时,鸟类能够及时迁移至新的地点以跟随食物源。这种行为灵活性预示着Phainopepla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挑战时,可能比其他物种更具韧性。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