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克莱格《如何拯救互联网》:对科技巨头责任的洞察与辩护

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在其新书《如何拯救互联网》中,剖析了他作为Meta全球事务主管期间,处理科技行业与监管机构复杂关系的经验,并提出了未来合作的设想。他认为,互联网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互联网本身,而是来自监管的意图。
克莱格的书旨在警示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分配,但其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Meta及大型科技公司的辩护。书中,他将广受欢迎的互联网概念与引发争议的社交媒体活动相混淆。面对公众对科技巨头的“科技抵制”情绪,克莱格提出选择性关闭某些技术或拒绝未来创新是否会剥夺开放互联网的自由,暗示了科技发展与自由的必然联系。
然而,一项针对年轻一代的调查显示,高达34%至50%的Z世代对大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表示后悔,远高于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后悔率。这表明,公众对社交媒体的负面认知不容忽视。克莱格将问题简化为“开放互联网”与“无互联网”的二元对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社交媒体,而社交媒体的监管并不必然会摧毁整个互联网。
克莱格在书中承认了2010年代全球民主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双重下滑的事实,但他将其归因于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并引用了支持Meta立场的学术研究。但批评者指出,这些论述与Meta内部文件、吹哨人证词以及多项研究结果相悖,后者明确指出了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下降之间的因果联系。克莱格本人在2021年曾向马克·扎克伯格表达了对公司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资源不足的担忧,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日益紧迫”。
克莱格提出的“激进透明”和“合作”两大建议,旨在解决算法运作和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以及联合民主国家共同应对中国在技术发展上巩固其威权体系的挑战。然而,鉴于大型科技公司当前的市场主导地位和对数据主权的固守,以及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些建议能否有效实施尚存疑问。批评者认为,在科技巨头已奠定的“城市设计”下,后期的透明化措施可能难以弥补早期的结构性弊端。克莱格的方案,在作者看来,或许“是个好计划,但用错了行业”。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