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猎豹栖息地研究:化解人兽冲突,实现农牧业与生物多样性共存

在纳米比亚,非洲最稀有的猫科动物——猎豹,正面临生存挑战,其数量锐减至不足7000只。这些猎豹主要栖息于私人农场,而非国家公园内。一项由莱布尼茨动物园与野生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家Joerg Melzheimer领导的研究,揭示了部分农场与猎豹冲突频发,而另一些农场则相安无事的原因。
研究团队通过对106只猎豹长达十年的追踪,发现猎豹并非随机捕食,而是倾向于聚集在特定的“沟通中心”。这些区域由尿液或粪便标记形成,是猎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尽管这些沟通中心仅占地表约10%,猎豹却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其中。研究人员推测,这些中心是代际传承的“传统”,部分标记点已被当地农牧民认知长达数十年。
关键在于,仅有少数农场恰好位于这些猎豹沟通中心。Melzheimer博士提出,引导农牧民将最脆弱的牛群迁移出这些区域,能有效减少损失。首位尝试此方法的农牧民Wilfred,成功将牛犊损失率降低了86%。这一突破性成果促使另外35位农牧民采纳此法,普遍认为猎豹并未主动追踪牛群,而是利用便利的食物来源。
该研究颠覆了“问题猎豹”的观念,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问题区域”。通过识别并规避这些区域,可以显著降低人兽冲突,避免农牧民因损失而捕杀猎豹。Melzheimer博士目前正将此研究方法应用于非洲其他地区,旨在验证其普适性,并证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商业利益并非不可调和,为农业与野生动物的共存提供了范例。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