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灵长类动物同性行为:演化优势与社会纽带的科学解读

灵长类动物同性行为:演化优势与社会纽带的科学解读

位于洛杉矶北部的Animal Tracks动物庇护所,收留并照料着一群曾服务于娱乐业的异域宠物。其中,一群雌性卷尾猴展现出的复杂社会及性行为模式,为科学界提供了深入理解灵长类动物性行为光谱的新视角。

近期一项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的研究,聚焦于波多黎各Cayo Santiago岛的猕猴种群,发现雄性猕猴间的同性交配行为与更高的后代数量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推测,此类行为有助于巩固群体内部的联盟关系,从而间接提升其在异性交配中的竞争力,这为解释“同性性行为存在的演化悖论”提供了新思路。

在Animal Tracks,三只雌性卷尾猴Bailey、Haley和Maci之间的互动尤为引人关注。Bailey(一只年幼的白面卷尾猴)与Haley(一只年长的棕色卷尾猴)及Maci(另一只棕色卷尾猴)之间展现出的同性性行为,被观察到与社会等级、情感安抚及建立和维护社会联结紧密相关。这种行为并非单纯的性冲动释放,而是复杂的社会策略,旨在通过满足彼此需求来巩固社会地位和群体关系。

科学界对动物性行为的理解正不断深化,从传统的“同性行为”描述,到更广泛的“性行为光谱”概念,都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更为包容和科学的认知。卷尾猴的案例表明,同性性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满足生理和情感需求的途径,也是构建和维护社会结构的重要机制,对个体乃至群体的生存和繁衍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