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量子计算:从市场热捧到技术瓶颈的洞察

量子计算:从市场热捧到技术瓶颈的洞察

欧洲量子计算ETF自2025年5月推出以来,已为股东带来了13.57%的回报,超越了同期标普500指数9.84%的涨幅。该ETF不仅涵盖了量子计算领域的上市公司,还纳入了支持自身量子计划的科技巨头及大型银行,反映了市场对量子计算在风险建模、投资组合优化、信用评分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潜力预期。

然而,量子计算的发展路径与经典计算截然不同。经典计算的基础清晰且具备内生可扩展性,而量子计算的核心单元——量子比特(qubit)——极其脆弱,易受环境干扰导致退相干。这意味着量子计算的实用化高度依赖于量子纠错(QEC)。当前,即使是拥有千个量子比特的系统,也需要大量物理量子比特才能构成一个可用的逻辑量子比特,这带来了巨大的开销。

目前,量子计算仍处于“嘈杂中等规模量子”(NISQ)发展阶段,尚未达到商业应用所需的企业级稳定性。尽管有公司在量子比特的物理错误率降低和纠错方案上取得进展,如IonQ的CliNR技术和牛津大学在超导量子比特上的研究,但其错误率仍远高于实现容错量子计算所需的“十亿分之一”或“万亿分之一”的门限。

投资者应将目光放长远,IBM预测容错量子系统最早可能在2030年实现。在此之前,投资于量子计算更侧重于战略性定位,而非即时收益。像IonQ、Quantinuum和D-Wave等公司在硬件和软件纠错方面的进步,以及与谷歌、IBM等科技巨头的合作,预示着量子计算的长期价值,但当前阶段的投资风险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