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类致幻剂”的争议:疗效与“致幻”的权衡

“类致幻剂”的争议:疗效与“致幻”的权衡

近期研究深入探讨了以2-Bromo-LSD为代表的非致幻性“类致幻剂”(psychoplastogens)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在缓解丛集性头痛等顽疾上,其效果甚至优于LSD本身。此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于“致幻体验”是否为药物疗效必要条件的辩论。

以David Olson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这类化合物能够促进大脑特定区域(如前额叶皮层)的结构可塑性,修复神经损伤,且其可扩展性远超传统的致幻剂辅助心理疗法,有望成为易于使用的药物。他们致力于开发能安全存放于家中的、不含致幻作用的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

然而,Gül Dölen等神经科学家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指出,许多诱导可塑性的物质(如可卡因)也具有成瘾性,并强调致幻体验与配套的心理疗法可能才是区分其与成瘾性药物的关键,这种“体验式学习”是实现长期疗效的根本。研究表明,致幻剂可能重开大脑的学习窗口,而这种效果高度依赖于情境和学习活动。

尽管非致幻性化合物在特定领域(如头痛)可能独立奏效,但在涉及复杂学习和行为改变的疾病治疗上,剥离致幻体验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和疗效丧失。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釐清不同类型化合物在不同疾病中的适用性。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