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疾蚊虫行为演变:驱蚊网引发的“班次转移”与传播风险

为应对每年导致超过2亿人感染、约50万人死亡的疟疾,喷洒杀虫剂的蚊帐成为关键防线。然而,这种广泛应用正促使部分按蚊(Anopheles)蚊虫调整其行为模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Suh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为躲避夜间蚊帐的防护,一些蚊虫开始将叮咬时间提前至傍晚或清晨。
该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喂血实验,对比了蚊虫的感染能力。在模拟热带地区夜间温度变化的实验条件下,傍晚叮咬的蚊虫携带疟疾寄生虫的比例显著高于午夜叮咬的蚊虫。研究推测,这可能与疟疾寄生虫在蚊虫体内的发育周期有关,较低的傍晚温度为寄生虫提供了更长的适宜发育时间。
这一行为转变对疟疾传播构成潜在威胁。尽管蚊帐仍是重要工具,但了解蚊虫行为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优化现有防控策略、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Suh计划进一步在非洲野外环境中验证这些发现,以期更全面地评估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