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灵:40年实践的警示与现实脱节

近期分析指出,美国经济在2025年的表现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预测的“硬着陆”和线性增长路径严重偏离。尽管美联储收紧政策,经济增长依然展现韧性,通胀虽具粘性但呈下降趋势,这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和指导现代经济运行方面遭遇了又一次重大挑战。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在于政府通过赤字支出填补私营部门需求的缺口,以平滑经济周期。然而,其理论中“衰退时赤字,扩张时盈余”的财政纪律在实践中被忽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常态化,导致国家债务飙升至GDP的120%以上,长期财政刺激效果递减,每一次危机所需的干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新冠疫情期间超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和零利率政策,本应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但实际效果是短期拉动了被压抑的需求,并因供给受限推高了通胀。刺激措施消退后,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债务与经济活动的比例恶化,显示出“人工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现代凯恩斯主义过度依赖央行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机制已严重受损。M2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活动脱节,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表明流动性注入未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投资。低利率环境鼓励了债务驱动的投机,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财富效应主要集中在少数高净值人群,而普通民众则承受通胀压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认为长期低利率和信贷扩张扭曲了储蓄与投资的匹配,导致“僵尸企业”滋生和创新受阻。未能让市场自我修正,反而通过持续刺激延缓了必要的经济调整,累积了深层经济失衡。债务利息支出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阻力,挤压了其他关键领域的投资,并削弱了应对未来危机的政策空间。
过去四十年,各国政府和央行在凯恩斯主义政策框架下运作,过度依赖赤字和信贷扩张,牺牲了生产性投资和储蓄。这种“以债治债”的模式,从“汽车报废计划”到“量化宽松”,都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挑战。将未来消费提前透支,并削减了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储蓄,正将经济推向不可持续的路径。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