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猴痘疫情应对的“滞后”与“长新冠”研究的“迷雾”

猴痘疫情应对的“滞后”与“长新冠”研究的“迷雾”

美国近期将猴痘列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其应对措施暴露出诸多问题。尽管猴痘病毒并非新病原体,且与天花病毒相关,但其在美国的传播方式和规模均呈现新特点,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而非仅限于特定人群。联邦政府在疫苗(如JYNNEOS)和检测方面的早期准备不足,导致疫苗剂量的浪费和供应短缺,检测能力受限也延误了早期干预。为弥补供应不足,FDA批准了将疫苗剂量稀释使用,这虽能扩大接种范围,但也引发了对有效性的担忧。

与此同时,“长新冠”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后遗症,其复杂性依然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超过百种症状被关联,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核心症状列表,使得诊断和治疗面临巨大困难。近期研究尝试通过对比感染与未感染人群的症状差异,以期界定与新冠感染直接相关的生理性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然而,关于认知功能障碍(如脑雾)等症状的研究尚不充分。发现病毒刺突蛋白在部分患者体内长期残留,可能为“长新冠”提供生物标志物,有望为后续的患者识别和治疗策略带来突破。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