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虹彩光泽:颠覆性伪装策略,让生物“隐形”于世

虹彩光泽:颠覆性伪装策略,让生物“隐形”于世

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期刊的研究,由布里斯托大学的Karin Kjernsmo及其团队主导,深入探索了生物界广泛存在的虹彩光泽现象。

该研究指出,虹彩光泽,即随视角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特性,不仅常见于鸟类、甲虫、花卉和蝴蝶等生物,在某些非繁殖相关的生物体(如毛毛虫或蛹)上也普遍存在。这引发了研究团队的疑问:除了作为性选择的信号,虹彩光泽是否也可能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尤其是在躲避捕食者方面,扮演着伪装的角色。

借鉴了“伪装理论之父”Abbott Thayer在1909年提出的观点,即虹彩光泽是重要的隐蔽因素。研究团队推测,虹彩光泽通过其随角度变化的特性,可能作为一种“破坏性着色”的伪装形式,通过模糊或打断物体可识别的形状来达到隐蔽目的。

实验通过训练大黄蜂识别特定形状并关联奖励,发现当目标物体呈现虹彩光泽时,大黄蜂的识别能力显著下降,难以区分不同形状。这表明虹彩光泽能够有效地视觉性地打乱物体的轮廓,使其更难被识别。

这项研究为理解虹彩光泽在自然界的功能提供了新视角,其潜在应用可能延伸至需要物体隐蔽或难以识别的工业领域。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通过与鸟类的实验,探索虹彩光泽在不同捕食者视角下的实际伪装效果。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