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发射井的“牺牲区”:美国核武库现代化计划下的原住民社区风险被低估

美国一项耗资1.5万亿美元的核武库现代化计划,正将部分现代化的“哨兵”导弹部署于原住民保留地内,引发对其家园安全和环境影响的深切担忧。记者Ella Weber深入调查发现,美国空军在部署新一代核武器时,并未充分向当地原住民部落解释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发生核打击时,这些位于地下的发射井可能成为“核海绵”,吸收攻击并引发灾难性后果。
根据专家分析,针对ICBM发射井的低空核爆炸,其设计目标是摧毁导弹本身,但其产生的冲击波和放射性沉降物将对周边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早期评估曾低估了此类攻击的伤亡人数,但在重新计算后发现,可能导致高达2000万人的死亡。对于居住在发射井附近的居民,如Weber的祖母,她可能处于爆炸半径和火灾半径内,房屋将被摧毁,并遭受致命的放射性沉降物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国防部在评估核武器当量和影响时,存在将当地居民视为“附带损害”(collateral damage)的倾向,甚至使用“同室操戈”(fratricide)来形容一个核弹头可能干扰另一个核弹头的爆炸,却回避了对人类生命和环境的直接摧毁性后果的详细阐述。一份长达3000页的环境影响报告,对可能影响原住民部落的核战争后果进行了“粉饰”或“淡化”处理,未能充分披露其灾难性影响,这使得部落成员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真实风险认知不足。
专家对继续依赖老旧的固定式ICBM系统表示质疑,认为其在技术和生存能力方面已显不足,尤其是在计划将这些系统维持至2070年代的情况下。对于拥有400至450个发射井的美国核武库而言,移除保留地内的15个发射井,尽管在数量上占比较小,但对于受影响的社区而言,其意义重大。原住民部落的生存策略和对土地的认知,与将家园作为潜在核打击牺牲区的做法存在根本性冲突。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