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瘟疫溯源:沙门氏菌或为16世纪美洲大流行“元凶”

遗传学家利用一项新算法,对16世纪墨西哥阿兹特克帝国(今南部墨西哥地区)爆发的“cocoliztli”流行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流行病曾导致大量原住民死亡,症状包括皮疹、发烧以及从眼、鼻、口出血。
研究人员从10位埋葬在该地区墓穴中的受害者牙齿腔体中提取了DNA样本,并对其中的细菌和病毒DNA进行了测序。与以往多忽略微生物DNA的研究不同,本次研究将焦点集中在这些微小生物上。
通过对海量遗传数据进行筛选,研究团队发现了致命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Paratyphi C)的遗传证据,该菌可引起伤寒热。这一发现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
尽管研究人员承认无法完全排除其他病原体的存在,也未直接将此次流行病归因于欧洲病原体(尽管该菌在欧洲亦有记载),但这项工作为古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能够更有效地探究古代文明与共存微生物的关系。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