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独立性剥夺:儿童心理健康危机根源与未来隐忧

独立性剥夺:儿童心理健康危机根源与未来隐忧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研究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少年抑郁、焦虑及自杀率的持续上升,与儿童独立玩耍及自主活动机会的显著减少存在强关联。波士顿学院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教授Peter Gray指出,独立活动是儿童学习自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建立内在控制感的核心途径。当儿童被剥夺了自主决策和应对挫折的机会,他们的内在控制感会减弱,从而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

缺乏独立性剥夺了儿童发展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关乎选择的自由,胜任感在于“我能做到”,归属感则强调与他人的连接。当这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个体的幸福感便会受到严重影响。跨文化研究和人类学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许多传统文化中,儿童早期便被赋予高度的自由和责任,这与其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尽管有研究者对独立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持谨慎态度,并指出经济压力、结构化日程、父母心理健康及数字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但部分研究,如Jean Twenge对智能手机普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恶化的关联分析,提供了另一重要视角。Twenge认为,社交媒体的泛滥,尤其是视觉化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青少年在线时间增加、面对面社交及睡眠时间减少,对心理健康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

然而,Gray教授及其团队认为,将问题完全归咎于数字技术可能过于片面,限制社交媒体亦可能剥夺儿童获得独立性的机会。他们强调,核心问题在于社会对年轻人的能力和角色的认知转变——日益增长的不信任感和低估,导致提供的独立性机会减少,最终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解决儿童心理健康危机,需要社会整体上重新审视并赋予年轻人更多自主、选择、同伴互动和个人成长的空间。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