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洞悉编码代理:300行代码的未来生产力引擎

Geoffrey Huntley 于去年(2024年)开发并已在两次技术会议上展示了构建编码代理(coding agent)的研讨会。该研讨会旨在揭示编码代理的内部运作机制,并强调其核心仅为约300行代码的循环逻辑,通过LLM tokens驱动。

此次演示的核心在于,通过一个代理来构建另一个代理,以此展示AI协作工作的能力。 Huntley 认为,理解并构建编码代理是个人在2025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它能将使用者从AI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实现自动化。他指出,目前市面上许多AI代理工具,如Roo Code、Cline、Amp、Cursor、Windsurf等,其底层逻辑均是围绕LLM tokens的循环。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编码代理,关键在于选择具备高度“代理性”(agentic)的模型,例如Claude Sonnet或Kimi K2,并理解其工具调用(tool-calling)能力。此外,有效管理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至关重要,避免过度分配,以维持模型性能。

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构建编码代理的五个核心“原始组件”:读取文件(read tool)、列出文件(list tool)、执行bash命令(bash tool)、编辑文件(edit tool)以及代码搜索(search tool)。通过这些组件的组合与调用,可以实现从简单的天气查询到复杂的代码生成与执行。Huntley强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使开发者在快速变化的科技行业中保持竞争力,并能将AI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认为,任何因AI引发的职业 disruption,根源在于个人在技能发展上的停滞,而非AI本身。

how to build a coding agent: free workshop
It’s not that hard to build a coding agent. 300 lines of code running in a loop with LLM tokens. You just keep throwing tokens at the loop, and then you’ve got yourself an agent.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