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Cracker Barrel“文化战争”的深层逻辑:从品牌重塑到政治操纵

Cracker Barrel“文化战争”的深层逻辑:从品牌重塑到政治操纵

近期,美国餐饮连锁Cracker Barrel因更新其“Old Timer”Logo及进行品牌形象升级,意外卷入由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主导的“文化战争”。此次事件并非孤例,它延续了此前针对史密森尼学会等机构的攻击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觉醒”(WOKE)议题,将商业决策政治化,并以此作为推行威权主义的工具。

Cracker Barrel的品牌重塑旨在吸引年轻客户群,更新了内部装修和Logo,以摆脱过时形象。然而,此举被特朗普之子小唐纳德·特朗普和相关右翼媒体视为“抛弃美国传统”,并被指控推行“DEI(多元、公平、包容)”政策,CEO甚至遭到人身攻击。这种反应暴露了攻击者对商业正常运营的漠视,以及将任何触及政治敏感神经的商业行为污名化的意图。

此次事件背后,以克里斯托弗·鲁福(Christopher Rufo)为代表的文化战争活动家,将Cracker Barrel作为“杀鸡儆猴”的案例,意图通过制造广泛的恐惧,迫使企业屈服于保守派的意识形态。他们借鉴了匈牙利等国的经验,主张利用国家权力干预文化和教育领域,并将其策略应用于美国的政治转型。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利用虚构的“文化入侵”叙事,为获取绝对权力服务。

最终,Cracker Barrel迫于压力恢复了旧Logo,这被视为特朗普政治势力在“文化战争”中的一次“胜利”。然而,这种通过恐吓和操纵舆论来迫使企业屈服的模式,不仅牺牲了商业的独立性,更揭示了其背后对社会各层面进行威权控制的野心,预示着未来可能波及更广泛的机构和行业。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