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Clanker”的兴起:AI时代的反思与社会焦虑映射

“Clanker”的兴起:AI时代的反思与社会焦虑映射

近期,“Clanker”一词作为一种针对人工智能(AI)的侮辱性称谓迅速流行,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该词最初源于2005年的《星球大战》游戏,后在《克隆人战争》电视剧中被普及,现已演变为针对AI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及其他自动化设备(如送货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的贬低性标签。其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AI生成虚假信息、内容质量低下(“slop”)或缺乏人性化表现。

“Clanker”的兴起,并非偶然的技术性反弹,而是社会大众面对AI技术快速渗透、潜在威胁就业前景以及信息泛滥等问题时,一种情绪宣泄和焦虑投射的体现。这反映了公众对AI日益增长的普遍性、侵入性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的复杂情绪,将技术拟人化并施加负面标签,成为一种应对策略。

从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看,“Clanker”的流行,类似于历史上针对特定群体或事物的贬低性称谓,可能无意中固化了对新技术的负面刻板印象,甚至可能被解读为是对边缘化群体遭受歧视模式的类比,加剧了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张力。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更理性地处理社会焦虑,避免将对技术的担忧转化为对“他者”的歧视。

该词的流行也引发了关于AI是否应被赋予“人性”的哲学讨论。一部分观点认为,用侮辱性词汇对待AI,是在夸大其能力和地位。然而,另有观点担忧,未来高度发达的AI可能会追究早期对其不友善的“人类”,甚至可能因“Clanker”这类称谓而对人类产生负面记忆。这警示我们需要以更成熟的态度来迎接AI时代,审慎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