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AI与语言的博弈:涟·久旦《东京同情塔》洞察日本社会深层观念

日本作家涟·久旦(Rie Qudan)在其新小说《东京同情塔》(Sympathy Tower Tokyo)中,大胆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创作中的角色及其对语言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该书部分内容由ChatGPT协助完成,并因此获得日本芥川奖,引发了关于AI与人类创作界限的深刻讨论。久旦认为,即便作品被AI学习,其独特的创作灵魂依然无法被复制,并从AI的语言生成能力中汲取灵感,反思AI如何折射人类思维。

小说核心围绕一位被委托建造收容罪犯的“同情塔”的建筑师展开,探讨了日本社会对罪犯的同情态度及其背后对语言使用的微妙操控。久旦指出,语言的变化,特别是片假名(用于书写外来词)的广泛使用,正在重塑日本人的认知方式。片假名词汇因其“温和”、“委婉”的特性,能够替代具有负面联想的传统日文汉字词,从而规避潜在的歧视性表达。这种语言上的转变,与日本国内政治中某些党派利用片假名传达“日本优先”等口号,以“中性化”包装激进思想的现象相呼应,揭示了语言在掩盖与揭示真相中的双重作用。

久旦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了表面上欢迎多元文化与实际存在的排外心理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对跨国恋情时,长辈的强烈反应让她深刻体会到社会深层观念的固化。她强调,在AI时代,审视语言的运用方式至关重要,每一次片假名的使用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图,促使人们警惕并追问其背后的真实动机。久旦对AI取代人类作家的可能性持谨慎态度,认为当前AI尚无法超越人类的原创深度与情感表达。

Author Rie Qudan: Why I used ChatGPT to write my prize-winning novel
Sympathy Tower Tokyo attracted controversy for being partly written using AI. Does its author think the technology could write a better novel than a human?
订阅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