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预测音乐爆款:基于生理数据的“读心术”挑战与伦理边界

近期,AI研究者声称在音乐产业预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一项研究展示,AI能通过测量听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和血流)来预测歌曲是否会成为爆款,准确率高达97%。这一方法与传统依赖歌曲特征(如艺术家、流派、歌词、节奏)的AI模型截然不同,后者预测准确率不足50%。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利用可穿戴设备收集的生理数据,并将其作为大脑活动的代理指标,通过名为“immersion”的商业平台进行分析。然而,此方法引发了研究界的质疑,原因在于“immersion”平台的有效性未在同行评审的独立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与该平台存在财务关联。此外,研究样本量小且缺乏多样性,其“神经预测”模型的普适性有待商榷。
尽管该技术在便捷性和可及性上优于传统的MRI脑部扫描,后者耗时且不便,但其潜在的隐私和伦理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音乐平台接入此类技术,可能引发对用户心率、呼吸等数据的深度追踪,存在“读心”的担忧。研究者虽表示将采取选择加入(opt-in)模式,但用户在同意条款时的认知和数据隐私保护仍是关键挑战。该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前,需解决数据有效性、样本代表性及用户隐私保护等核心问题。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