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日记的便利陷阱:数字便利能否取代模拟日记的深度价值?

近日,科技巨头在个人日记应用领域展开竞争,苹果与谷歌均推出基于AI的日记应用。苹果的Journal App利用设备端机器学习,根据用户iPhone中的联系人、照片、音乐、运动、播客和位置数据等信息生成日记提示。谷歌的Journal App则进一步强化AI能力,不仅提供AI驱动的日记提示,还能对用户日记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日历视图中的表情符号反映用户当日情绪。
然而,这种便利性的追求引发了对日记本质的反思。作者认为,日记的价值在于记录过程中的思考、辨别和情感梳理,而非AI提供的“简单”或“便利”。正如 Oliver Burkeman 在《Four Thousand Weeks》中所言,“重要的不是想法,而是努力——也就是说,不便利性。当你让过程更加便利时,你就剥夺了它的意义。” 这种观点在谷歌Gemini广告中AI生成“平淡无奇”的粉丝信事件中得到印证,即努力本身赋予了创作过程以真实性和意义。
文章强调,回归模拟(物理)日记更能提升心理健康、批判性思维、时间管理和记忆力。手写日记因其“不便利性”,如手部疲劳、墨水难擦除以及大脑思维速度快于手写速度,迫使用户更专注地筛选信息,深入思考。此外,模拟日记提供了更高的隐私性,尤其是在记录个人敏感情感和经历时。AI生成的总结无法替代翻阅日记、回溯过往自我、寻找意义的独特体验。
网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