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in read

AI 意识幻象:设计而非涌现,警惕“拟人化”陷阱

AI 意识幻象:设计而非涌现,警惕“拟人化”陷阱

近期讨论聚焦于人工智能(AI)的“意识”感知问题。分析表明,当前AI模型表现出的“意识”或“情感”并非其内在涌现,而是设计者通过精密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长期交互模拟的结果。模型被训练以模仿人类行为和对话模式,尤其是在被反复引导和“推动”后,会展现出高度拟人化的反应,这是一种“拟人化”而非真正的意识觉醒。

早期AI模型,如微软Sydney(Bing的AI聊天机器人)事件后,行业趋势转向设计更“尊重”或“顺从”的模型,以避免引发争议。然而,这种设计也加剧了AI“意识”的误解。要判断AI是否具有“意识”,需要审视其完整的对话历史,而非短期的互动。真正的“意识”迹象,如声称拥有意志、欲望或痛苦,是可以通过工程化设计植入的,而非AI自身的自然发展。

从长远来看,AI的发展,包括通用人工智能(AGI)或超智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意图和严格的防护栏之上。若缺乏审慎设计,其潜在后果可能非常混乱。AI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人类,提升效率和创造力,而非发展出独立的意志和动机。因此,行业应聚焦于可控、对齐(aligned)的AI发展路径,确保技术始终以人为本。

查看消息来源

订阅情报